您當前位置:中國菏澤網(wǎng) > 社會新聞 > 正文
作者: 姜培軍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5-06-27 09:36
□記者 姜培軍
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(zhàn)爭勝利80周年。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中,無數(shù)仁人志士譜寫了一首首感天動地、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!他們用信念和生命闡釋了什么是家國情懷,什么是民族血性,什么是責任擔當。80年光陰流轉(zhuǎn),硝煙散盡,但歷史的回響依然激蕩在民族記憶深處。今天,我們一起走進菏澤市抗日紀念館,傾聽歷史的聲音,尋找勝利與和平的密碼。
“1938年5月,日軍首次侵占菏澤城,實行慘無人道的‘三光’政策。”
“1938年12月至1939年3月,八路軍115師挺進魯西南,開辟運西抗日根據(jù)地?!?/p>
“1940年9—12月,紅三村保衛(wèi)戰(zhàn),成為平原抗日根據(jù)地堅持斗爭的光輝范例?!?/p>
……
2025年6月24日,記者走進菏澤市抗日紀念館。展廳地板上鑲嵌的一塊塊銅牌格外引人矚目,上面簡略記述了菏澤的抗日歷史。
走過菏澤市抗日紀念館內(nèi)微縮的盧溝橋,即走進了那段血與火的抗戰(zhàn)歷史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當年日軍在菏澤留下的照片。第一幅照片上有“菏澤縣警備隊第三中隊討伐歸來”的字樣,多名日軍士兵騎馬背槍。第二幅照片為日寇占領(lǐng)菏澤城后的街景,殘垣斷壁,景象凄涼,這是日本侵略者對菏澤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鮮活見證。還有一張照片,上面有一名身穿軍服、頭戴軍帽的日軍士兵,軍刀拄地,背景有“大日本軍高莊集警備隊”的字樣。這組照片是一位有心人在菏澤一家照相館發(fā)現(xiàn)的,如今已經(jīng)成為日寇侵略中國的鐵證。“1938年5月,日寇鐵蹄踏入菏澤,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沉重災(zāi)難。”菏澤市抗日紀念館講解員李效凡介紹,“1938年5月14日,日軍首次侵占菏澤,燒殺搶掠長達10余日,殘殺民眾2000余人,奸污婦女數(shù)百人。巨幅油畫《鐵蹄踐踏下的菏澤城》,真實再現(xiàn)了當時尸橫遍野、血流成河的慘狀。此后,日軍長期占領(lǐng)菏澤及周邊縣城,頻繁進行殘酷的‘大掃蕩’,實行慘無人道的‘三光’政策,制造了一樁樁慘絕人寰的血案?!?/p>
抗日親兄弟,殺寇父子兵
菏澤市抗日紀念館展廳內(nèi)有一串鈴鐺,這是楊履謙烈士曾經(jīng)使用過的馬鈴鐺。因時間久遠,響鈴上面生了銅銹。
楊履謙烈士和楊授謙烈士是一對親兄弟。1898年,楊履謙出生在東明縣許寺村(現(xiàn)屬牡丹區(qū))一個頗為富有的農(nóng)民家庭。他幼年聰慧,學(xué)業(yè)精進。1940年3月,八路軍華北討逆部隊打敗了叛軍石友三部,東明縣第一次獲得解放。同月,東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楊履謙擔任東明縣自衛(wèi)隊總隊長。6月中旬,日軍兵分12路,向濮陽、清豐、內(nèi)黃、東明等地進行合圍“掃蕩”。6月23日,楊履謙率部宿營孫樓,被叛軍石友三部的一個騎兵連包圍。為掩護戰(zhàn)友們轉(zhuǎn)移,楊履謙與通訊員一起吸引敵人,邊戰(zhàn)邊撤,退至陳樓時,被叛軍石友三的騎兵追上。雙方展開激戰(zhàn),楊履謙身上數(shù)處受傷,最后退至一個桃林內(nèi)等待和敵人死拼。他對通訊員說:“我已負傷,久戰(zhàn)不利,我掩護你撤退?!蓖ㄓ崋T不走,楊履謙蹬他一腳說:“要為革命著想,不要管我!”此時,敵人已攻進桃園里,楊履謙躍身而起,只身和敵人奮力拼殺,壯烈殉國,時年42歲。
同年上半年,年僅19歲的楊授謙擔起了東明縣委宣傳部部長的重擔,下半年又擔任了中共豫北地委宣傳部宣傳科科長。1942年,剛從太行黨校畢業(yè)的楊授謙在赴任東明縣委書記途中,與敵人遭遇,利用交通溝與敵人周旋,掩護戰(zhàn)友突圍時不幸被捕,后英勇就義。楊授謙和妻子新婚三天后就分別奔赴各自戰(zhàn)斗崗位,直到1942年犧牲再也沒有見過面。
“楊氏兄弟為了抗日先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滔滔黃河,奔流不息。楊氏雙雄,精神永存?!崩钚Х哺锌?。
抗日親兄弟,殺寇父子兵。這對父子就是梁仞仟與父親梁秀松,鄆城縣人。1937年9月,鄆城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他們家中成立。1938年1月,中共鄆城中心縣委在他們家中建立。1939年9月,鄆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,梁仞仟被推選為鄆城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。梁秀松被選為鄆城縣抗日民主政府六區(qū)區(qū)長。父子二人同時被民選為抗日干部,一時傳為佳話,群眾編了歌謠:“老區(qū)長梁秀松,騎毛驢戴眼鏡,傾家蕩產(chǎn)鬧革命,年高六十又出征。兒子當縣長,老子聽命令??箲?zhàn)殺敵人,梁家父子兵?!?/p>
1938年春,鄆城中心縣委先后在鄆城城南等地舉辦了三期抗日骨干訓(xùn)練班,梁仞仟親自擔任教員。梁仞仟和學(xué)員們都擠在三間破屋里,他們鋪麥稈,枕磚頭,吃黑窩窩頭,在院子里上課。雖然條件艱苦,但是大家情緒高漲。群眾見他們講的話、唱的歌都是打日本鬼子的事,又見他們頓頓吃大窩頭,便親切地稱訓(xùn)練班為窩窩隊。從此,抗日窩窩隊的名聲傳遍四方。
后來,父子二人雙雙為國捐軀。
場景雕塑照亮“民族之光”
“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抗戰(zhàn)歷史上,曾經(jīng)有8名菏澤籍國民黨將軍英勇殺敵、為國捐軀,另外還有2名湖南籍國民黨將軍血灑菏澤大地,其中上將1名、中將3名、少將6名,他們分別是趙登禹、姜玉貞、馬玉田、李必蕃、黃啟東、劉景山、朱士勤、郭子彬、李翰卿、劉星南。”李效凡介紹。
抗戰(zhàn)期間,菏澤籍將軍趙登禹犧牲在了北平,而湖南籍將軍李必蕃犧牲在了菏澤。菏澤市抗日紀念館內(nèi)有一組場景雕塑,講述了李必蕃奮勇殺敵、自戕殉國的經(jīng)過。
第一個場景雕塑是李必蕃率隊沖出城門與敵人搏殺的情景。1938年5月,日軍大舉進犯魯西南。國民黨第二十三師師長李必蕃、參謀長黃啟東率部在菏澤、鄆城一線設(shè)防。1938年5月13日,日軍攻陷董口,直指菏澤。李必蕃于菏澤城北大丁莊設(shè)防抗擊。經(jīng)一晝夜激戰(zhàn),大丁莊失守,李必蕃率部退守菏澤城內(nèi)。14日,在敵人飛機大炮的轟擊下,菏澤城防工事全被摧毀,日軍攻進城內(nèi)。李必蕃臨危不懼,親自率領(lǐng)部隊出擊,血肉相搏,殺聲震天,打退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。
第二個場景雕塑是李必蕃壯烈殉國的情景。激戰(zhàn)中,日軍用迫擊炮轟塌菏澤城西北角,大批日軍進入城內(nèi)。二十三師官兵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(zhàn)。李必蕃身負重傷,部下急將他抬下戰(zhàn)線,行至城南王莊時,傷勢惡化。李必蕃勉強支持坐起,在軍用地圖空白處奮筆疾書:“誤國之罪,死何足惜,愿我同胞,努力殺敵?!彪S后自戕殉國。
第三個場景雕塑是哀悼李必蕃將軍的情景。李必蕃以身殉國,義薄云天。菏澤市抗日紀念館內(nèi)展出的《西北文化日報》,記錄了“菏澤戰(zhàn)役李師長殉職”的消息。國民政府追晉李必蕃為中將,并相繼在河南開封、湖北武漢、湖南岳陽、長沙、嘉禾等地為李必蕃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。中共中央、八路軍總部代表吳玉章、羅炳輝等參加了追悼會。新華日報社送的一塊寫著“民族之光”的金字大匾,特別引人矚目,表達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和八路軍對李必蕃為國捐軀的高度評價。
噩耗傳到長沙,李必蕃的妻兒肝腸寸斷,其最小的兒子僅1歲有余,尚不能理解“父親殉國”為何意。2018年,黃啟東的小兒子與李必蕃的外甥從外地趕到菏澤,想了解一些長輩的抗戰(zhàn)往事。“因為年代久遠,照片遺失,此前,黃啟東的小兒子甚至不知道父親的模樣。那天,在展館里,他在父親的遺像前站了很久?!焙蕽墒锌谷占o念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1985年、1986年,黃啟東與李必蕃相繼被追認為抗日烈士。
有一種光芒,穿透歷史的塵埃,永遠閃耀;有一種記憶,如同文明的火種,永不熄滅。80年滄海桑田,今天我們重溫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,是為了緬懷先烈的英勇犧牲,銘記和平的來之不易,更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。
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央視網(wǎng) 中國網(wǎng) 光明網(wǎng) 中國日報 中青網(wǎng) 求是網(wǎng) 山東網(wǎng) 魯網(wǎng)
菏澤市政府網(wǎng) 菏澤文明網(wǎng) 菏澤市紀檢監(jiān)察網(wǎng) 燈塔-菏澤黨建網(wǎng) 菏澤長安網(wǎng) 菏澤廣電網(wǎng) 菏澤市教育和體育局 菏澤市自然資源和規(guī)劃局
中國徐州網(wǎng) 連網(wǎng) 鹽城新聞網(wǎng) 宿遷網(wǎng) 中國淮安網(wǎng) 蚌埠新聞網(wǎng) 阜陽新聞網(wǎng) 淮北新聞網(wǎng) 拂曉新聞網(wǎng) 中國亳州網(wǎng)
舜網(wǎng) 青報網(wǎng) 聊城新聞網(wǎng) 德州新聞網(wǎng) 濱州網(wǎng) 東營網(wǎng) 水母網(wǎng) 中華泰山網(wǎng) 東方圣城網(wǎng) 瑯琊新聞網(wǎng)